侬队网

标题: 心上有兹 念兹在兹——广普法师谈慈善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游子归    时间: 2010-12-12 18:01
标题: 心上有兹 念兹在兹——广普法师谈慈善
本帖最后由 游子归 于 2010-12-12 18:03 编辑

当“慈善”成为一个热词,成为一种时尚,成为一个标杆的时候,还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慈善的含义?或许我们以为,慈善一定要施舍钱财,一定要针对贫困人群,一定要舍己为人……种种定义,又有多少接近慈善的本意?慈善究竟是什么?该如何进行、又该如何对待慈善行为?也许,广普法师的开示,能给我们以心的启迪。

有心就可以做慈善  
    翻开大小媒体,凡是与慈善有关的新闻,几乎都和钱有关,企业、个人的捐款额度被反复强调,似乎捐款额度的多少和慈善爱心成正比,也似乎捐款就等于是慈善。于是,在面对厦门同心慈善会的创办人广普法师时,我也不由得提到这个问题。
  我自认为这个问题还是有些深度的:“师父,应该说,如何用钱比如何赚钱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。那么请问,您是如何通过慈善来体现用钱的智慧的呢?”
  广普法师眼睛弯成一对月牙儿,展开她那招牌式的微笑:“我不知道钱从哪里来,也不懂得怎么花钱。”
  看我有些发愣,广普继续笑着,慢条斯理地告诉我:“我想,慈善最重要的是心,而不是钱。所以同心一直强调的是‘心灵的慈善、文化的慈善’,你看那个‘慈’是怎么写的,它下面是一个‘心’,而不是钱,所以说,慈善是以心灵为基础的。”
  这一刻,我真的感到有些羞愧。像社会上大多数人一样,我把慈善当成了一种靠钱才能支撑的善行,而忽略了慈善的最根本条件——一颗充满善意的心。
  法师继续娓娓道来:“ ‘慈’上面是个‘兹’,心上有兹,念兹在兹。你能活在当下,感同身受到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,感同身受每一个案主(注:救助对象)的需要,可能比什么都重要。很多时候,我们所帮助到的人,不一定会感受到快乐。很多人也不一定会接受帮助。所以说,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颗心。无论我们是在企业还是在家里,都能让我们身边的人感受到你的关注和陪伴,他的喜悦和哀伤都有人分享,累了还能让他靠一靠——这就是慈。”
  这一番开示后,我突然意识到,从广义的角度讲,慈善离我们并不遥远,每一个身边的人,都有着被关注的需求,都有着被理解的需要。如果我们真有一颗善心,那么每时每刻都有慈善的机会。


作者: 游子归    时间: 2010-12-12 18:04
抱着感恩的心去做慈善
  同心慈善会义工服务中心广泛接纳有爱心的人士,同心慈善会义工服务中心广泛接纳有爱心的人士,却一定要求接受培训以后才能上岗。因为广普法师认为,有爱心,也要有方法,不恰当的慈善行为,势必造成对施受双方的伤害。法师讲到这么一个例子,一次,一位在同心儿童院助养了孤儿的爱心人士,在六一节的时候,特地带了一套新衣给他助养的儿童,并当场给孩子脱掉儿童院的服装,换上新衣。广普法师马上要求他离开,因为这种“献爱心”没有顾及到孩子及其他同伴的感受,更多的是满足了自己的需要。
  什么是慈善?广普法师认为:“分担你的忧伤,陪伴你的忧伤,这才是慈善的真意。”既然是要帮助对方,那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。同心儿童院每个月只有在第三个星期天才对外开放,这让很多爱心人士不理解。法师解释说:儿童院是孩子们的家,必须征求孩子的意见。要站在孩子的需要,而不是捐资人的需要来考虑问题。
  从根本上来说,慈善是一种态度。对待身边的人,包括对待自己,都可以用到慈善的心态。“什么是善?”法师笑着解释说,“善字上面是美,下面是口,口上有美言就是一种善,同样的一句话,有不同的说法,给人不同的感受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不在于讲了什么话,而在于用了什么态度。”
  有人说一个人是“刀子嘴,豆腐心”,法师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心直口快,只能说是情绪的宣泄而已。因为这种“刀子嘴”在宣泄的时候基本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,能说是真的“豆腐心”吗?
那么,做慈善是不是就要只为别人着想,甚至一味地去牺牲呢?法师也不这么认为。慈善首先是要对自己好,然后再用这种好去感受对方。如果我们做慈善,同时还想得到对方的肯定和认同,那就不是纯善;如果总觉得自己在做牺牲,那对自己也是伤害。那么,做慈善应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?
    “感恩。”法师回答。同心的宗旨就是“尊重,及时,务实,服务”,我们要感恩对方给了你服务的平台,你送出的爱被人接受,谢谢对方接受了我们表达的关怀,用生命的苦难来成功我们的善心、爱心、善行。因为每个人都有乐于助人的天性,我们要感谢对方给我平台,给我机会,让我走进你的生命。

作者: 夜燕    时间: 2010-12-12 18:10
积德行善,福有攸归!
合十
作者: 紫陌红尘    时间: 2010-12-12 18:25
“善字上面是美,下面是口,口上有美言就是一种善,同样的一句话,有不同的说法,给人不同的感受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,不在于讲了什么话,而在于用了什么态度。”
  有人说一个人是“刀子嘴,豆腐心”,法师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心直口快,只能说是情绪的宣泄而已。因为这种“刀子嘴”在宣泄的时候基本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,能说是真的“豆腐心”吗?
---说得太好了,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
作者: 程家瘦忠    时间: 2010-12-12 19:48
大爱无疆,大善无际!谢谢楼主的深入分享!
作者: 牛号    时间: 2010-12-12 21:25
同心的宗旨就是“尊重,及时,务实,服务”

先诚再慈
作者: 平凡的稔    时间: 2010-12-12 21:49
人心向善
作者: 祥龙瑜伽    时间: 2010-12-12 21:57
尊敬周边的人和事物,以万物为师,就能够虚怀若谷。慈悲为怀,念兹即兹......
作者: 游子归    时间: 2010-12-12 23:02
近段时间,看到侬队社区的队员们积极从事慈善活动,身体力行,作为侬队的一份子,我非常的感动,因为我看到了在我的家乡,还是有很多的爱心人士。虽然他们经济上并不是很宽裕,但是他们拥有一颗爱心、一颗善心,他们懂得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,他们懂得分担别人的苦难。赞叹侬队社员的善行!

能够去行善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,但是我希望侬队的社员们能够了解“慈善”的内涵,这样才能让这些善举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与力量!

愿侬队社区越办越好,侬队慈善越做越大!
愿侬队社员六时吉祥,事事如意!

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!

分享一个行善攒钱的好方法:(日行一善
就是准备好一个废弃的盒子,每天最少往里面放一元钱,日积月累就可以得到一笔不小的收入,累积到一定数目后就可以拿去资助贫苦大众、修桥铺路等等善事。
我做这件事有一定时间了,刚开始可能我们会忘记往里面放钱,但是当你形成习惯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做这件事了。
期待大家的参与!有恒则成!

作者: 游子归    时间: 2010-12-12 23:09
[attach]25598[/attach]

日行一善,善行一生!
作者: 程家瘦忠    时间: 2010-12-13 06:29
9# 游子归


侬队感谢你的关注与建议!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一定会办得更好!
作者: 牛九    时间: 2010-12-13 14:40
没有害人之心即是善!
作者: 过河狂卒    时间: 2010-12-14 03:50
耶稣说我门都是罪人,我们做的一切善事都是在赎罪!
作者: 游子归    时间: 2010-12-14 22:39
在这个世间除了我们自己,没有任何人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,包括耶稣。
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和所遇到的人和事是我们自身的“业力”牵引而来的,通俗的说我们是“受报”而来。
佛教讲:善有乐报,恶有苦报。所以人的一生有乐(本质上还是苦),有苦。
我们去做慈善,会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慈爱、柔和,这正是快乐的源泉。

慈悲没有敌人,智慧不起烦恼。就是这个意思。
作者: 过河狂卒    时间: 2010-12-15 08:20
浮生皆苦,万相本无。这是菩萨说的话,我相信菩萨是对的,但我实在是不明白,既然有万丈红尘,为什么它又是空的呢?既然是空的,为什么又要用花花世界密乱人眼呢?神佛自然是清醒的,但是凡夫俗子有怎么能理解这外表后面的所谓真实呢?!难道这是神佛故意折腾人的把戏吗?让人们不堪苦海而回头佛国?!如此卑鄙阴险的心理,是应该下地狱的。但是,我绝对不相信神佛会玩弄世人,因为他们是最慈悲的。这一切的一切,如何解释呢?
作者: 游子归    时间: 2010-12-15 12:12
本帖最后由 游子归 于 2010-12-15 12:17 编辑

佛说我们这个世界称为“娑婆世界”,意思即是堪忍,堪于忍受种种苦难。
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苦的,苦可以分为三种:苦苦、坏苦、行苦
苦苦:即是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苦;
坏苦:是说我们的快乐是不长久的,我们只是暂时地认为快乐,这是错觉,所以是坏苦;
行苦:是我们无聊的时候,不苦不乐,不知道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,这在佛陀看来也是一种苦。

你说的“浮生皆苦,万相本无”只是说到了其中的一面,就是“无”。
佛教说“真空妙有”,比如说你的身体,解剖开来是心、肝、脾、胃、肾等等器官,有血、肉、骨头、毛发等,再细分下去。。。。。。我们可以知道,其实我们不过是细胞(还有比细胞更小的存在)的集合体,身体就是诸多因缘的产物。虽然我们从分析来说,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,但是我们却能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一个我,我在吃饭、睡觉,我在痛苦、快乐。
所以说我们不能因为“无”而否定“有”的存在。

佛教把世界划分为十个法界:地狱法界、饿鬼法界、畜生法界、阿修罗法界、人法界、天法界、声闻法界、缘觉法界、菩萨法界和佛法界。
前面六个法界: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、人、天称为“六凡”,也就是俗称的“六道轮回”,玉帝、耶稣、土地等神祗属于天法界,也就是还没有解脱六道轮回。
后面的四个法界:声闻、缘觉菩萨和佛称为“四圣”,也就是已经证悟解脱,不再轮回的圣人。
所以说神佛还是有区别的,一个是解脱的圣人,一个还在世世轮回。

你问“凡夫俗子又怎么能理解这外表后面的所谓真实呢
这个问题问得好,也是我们每个佛教徒走向佛门的理由,我们姑且称之为“知苦离苦”,正是因为我们身心感受到的苦难实在是太多、太强烈,所以才会去寻求离苦得乐的解脱之道。
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,每一方法皆是为了使众生离苦得乐。
佛陀是已经解脱的圣者,他就像一位老师,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,告诉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;也像一位医生,为我们这些病人对症治病。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地去学习,有没有按照医生的吩咐按时服药,这就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“离苦得乐”。

所以说,我们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,佛法只是帮助我们离苦的方法,我们如果没有去认真修行,就会像肚子饿了却只是看着那些美食图片,我们是不可能因此而饱腹的。



作者: 游子归    时间: 2010-12-15 12:36
对于某种无法改变的习性,我感到一种宿命的无奈。
这就是“业力”,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,却可以改变将要发生的。
“因果”贯穿三世:过去,现在,未来。
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




欢迎光临 侬队网 (http://www.nongdui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